Compact Life 清新生活的訣竅

MUJI 無印良品

無丟棄生活

佐久間 裕美子作者

居住於美國、追求紐約及波特蘭流行的新型生活模式的《時尚的生活革命》作者-佐久間裕美子女士。她與消費社會保持距離,致力在值得信賴的產品製造業中發現製造商與顧客之間的嶄新關係。我們於是向佐久間女士請教了「無丟棄生活」的概念。

5年前,一場大雪使紐約街頭的垃圾收集系統癱瘓了數天。當時看到自己所居住的,一共只有8戶人家的低層公寓前的垃圾堆積如山,當時不禁目瞪口呆。現代人的城市生活會不斷產生大量垃圾,那些數量不少的垃圾無法返回土壤中,也不會被循環利用而成為廢物。

從那時起,我的生活中就多了一個「減少垃圾」的課題。要想減少需要處理的垃圾,就必須自己購物、並逐個思考所持物品的實用價值。在商店購物時,對於手中的物品會比以前思考更多的問題,例如自己是否真正需要、能否發揮所需功能、是否不易損壞、損壞時能否修復、設計上能否長久保持新鮮感、廠家或品牌是否值得信賴、未來生活中能否始終珍惜等等。

自2008年發生了令全球陷入恐慌、史無前例的經濟蕭條後,我開始對以往的大量生產、大量消費的做法產生疑問,在布魯克林及波特蘭遇到了一群人,他們提倡「更仔細、多動手、在自己力所能及的範圍內」這種嶄新的製造形態和表現手法,我於2014年便將其匯總為《時尚的生活革命》這本書。以此為契機,讓我也了解到在歐洲及日本同樣有一些在製造過程中持有相似價值觀和課題意識的製造者。

這些製造者持有一個共同意識,就是「在這個物品泛濫的時代製造和銷售的意義」。例如,布魯克林的“MARLOW GOODS”,他們花費時間和勞力,將以前被丟棄的食肉用動物皮經過鞣皮加工後製成商品;而最近誕生的“Fait la force”與被稱為南半球最貧窮國家的海地手藝工匠共同合作,打造了手工製作的袋子及絎縫棉被。

還有一些人在製作時始終保持著有效利用現成紡織品或舊物的意識。紐約的“ABASI ROSBOROUGH”是個看似頗具未來主義風格設計的服裝品牌,所採用的材料卻都是滯銷的紡織品。 以布魯克林為據點、日本設計師開設的“Twoness”以翻改舊款服裝為理念。

還有摸索如何與傳統工藝及昔日製法相互融合的製造者。曾經在沖繩拜訪的「木工Tokeshi」工房渡慶次夫妻於輪島學習過漆器技術,他們一邊分析如何以自己的風格製作適合故鄉氣候的漆器,一邊在思考吸引顧客前來沖繩的對策。東京的運動服品牌“Loopwheeler”,據說是為了拯救逐漸消失的昔日吊織機而開始。

在對負責生產的工人們就「這個時代的製造業」進行問題意識及表現方法的採訪中,發現大家逐漸對單憑美觀、慾望的購物行為建立了抱歉的意識。相反,對於是誰、帶著什麼樣的想法、在什麼樣的生產背景下、採用了哪種材料進行設計和生產、如何確定價格等等問題深入了解後,將讓我們對於令人感動的物品會倍加珍惜。

珍惜所持物品、必要時進行修復後再使用,這是在經歷過大量消費、一次性用品時代後方可理解的觀念。但是,那並非一種嶄新的觀念。仔細想來,早在爺爺奶奶的時代,他們應該就是與經營商店的人們一邊交流一邊購買手工製作的商品;一邊修復一邊很珍惜地使用。

2011年去世的環境保護活動家,亦是諾貝爾得獎者的旺加里馬塔伊女士,曾經為了將無法翻譯為多國語言的「珍惜」這個概念向世界宣揚而全力以赴。我們現代人的生活給環境帶來極大負荷,資源有限這個問題已經過長期的討論,而只靠「終有一天會枯竭」這一句說話,不足以抑制奢侈的現代人消費。因此,製造商的目標應該是提供可讓顧客長久愛不釋手且具有高度功能性的商品、修復後依然可以長期使用的商品、無法丟棄的商品,而顧客能夠做的便是釐清是否真正需要、能否長久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