杉本贵志Takashi Sugimoto Works for MUJI
今天是上海MUJI店举办开张典礼之日,从早上开始我就一直在巡视,有很多感触。MUJI的店铺自从30年前1号店开业以来,基本的理念一直未变。

这次,我们在这个旗舰店的一楼设置了一艘木船,想借用船的形象表现一种人类根源性的东西。且不说表现得成功与否,我认为,在上海这条最繁华的商业街上,我们已营造出了一个彰显无印良品传统“气息”的空间。我想这种“气息”今后大概也不会改变,这种恪守不变的姿态很重要。

无印良品的1号店创建于1983年,30多年之前。它是一个比较小的店铺,但这正是无印良品的起点。与现在店铺的最大差别在于那时的商品种类少。继1号店之后,至今为止,虽然创建的店铺合计起来多达数百家,但从我们的心情上来说,在商品材料和思维方式上始终没有变化。

早期所建的札幌店(1993年)是翻修废弃的厂房而得的,这些红砖墙等都是原来的车间所用之物。它的面积比1号店大,为了方便顾客,我们进行了整理,所以看上去比1号店好看一些。但我却觉得在这里,本来无印良品应保有的初衷或原动力似乎有些消失了。事过之后我们才留意到这一点。

早期所建的札幌店(1993年)是翻修废弃的厂房而得的,这些红砖墙等都是原来的车间所用之物。它的面积比1号店大,为了方便顾客,我们进行了整理,所以看上去比1号店好看一些。但我却觉得在这里,本来无印良品应保有的初衷或原动力似乎有些消失了。事过之后我们才留意到这一点。

青山三丁目(1993年)无印良品店也是早期的店铺,它的面积大约是1000平米,在当时算是很大的旗舰店,但比上海店小得多。在这里,无印良品才终于达到了当初期待的目标营业额。伴随着无印良品第一期建设的完工,营业额也渐渐提升,当时的无印良品的干部们都说:“总算是大功告成了。”
既要与名牌商品等竞争,同时还要和特别便宜、具有价格优势的商品竞争,这就是无印良品的宿命。且不说价格如何,我们要销售的东西归根结底还是“商品”。将商品卖到顾客手中,必须要让顾客能够从中感受到某些东西才行,所以我们要尽量在商品中体现出“我们是这么想的”。

商品常常会顺应市场趋势独自成长,例如今夏上市的东西,想在明年再卖,完全相同可不行,所以就要致力于让它更漂亮等以便提高它的竞争力。随着商品的增加、销路的扩大,商品自身似乎自己开始成长,自我彰显,在卖场中展示某种魅力。

在商业主义占绝对优势的时代里,无印良品或无印良品以外的品牌,都日益变得越来越有魅力了。这种魅力本来是好事,但在我们的内心某处确实也会升起“有些多余”的感觉。不仅在别的品牌,大概在无印良品之中这种东西也会滋生,并在世上逐渐蔓延。置身于品牌商品的包围之中,我产生了极大的恐惧感、危机感,所以我觉得我们必须随时定义商品的本质,对其加以控制。

从一个100~130平米的小店起步,逐渐扩大,商品种类和顾客也逐渐增多,如此这般地积累,30年之后形成了有乐町店(2011年)。

上海店开业可以说是水到渠成。我期待通过上海店的成长和变化,能看到新一代MUJI的未来。

---问题1
如果因技术或预算有限,难以在中国贯彻您的设计理念、生产产品时,您是否会变更设计?您有过这样的经历吗?
我听说最近技术上的差距已日渐消失,我们也有同感。很早以前,最初在上海工作时,确实很辛苦。首先是对方难以正确地读懂图纸,有时会完全误解。最近图纸商讨几乎都能正确地进行了。有时候我们也会请日本专业公司帮忙,但反过来在东南亚一带工作时,我们也会请上海的专业公司的员工去出差、去协助开展工作。因国家的特性而带来走样的事情正在逐渐消失吧。
也许和你的提问意图有错位,有人认为因为是设计师设计的就要花大钱,但我觉得这两者之间没有太大的关系。无论由谁来设计都要花钱。也许有些设计师总爱设计非常昂贵的方案,但与此相反的设计师会更多吧。我们从事的都是比较低成本的工作。不仅是我,大概一半以上的设计师都有这种倾向吧。
---问题2
从1号店到现在的店铺中,您最满意的店铺是哪家?
没有什么第一、第二,我自己总是喜欢最新的店铺。所以,MUJI上海淮海755店是我最喜欢的店铺。还有两、三家店铺令我难以忘怀。因为有了那些店铺之后,无印良品才成长步入现代的。其实我最喜欢的是刚建成的现代风格的店铺。
---问题2-2
针对这家店铺,您喜欢哪些地方?有哪些不足或是遗憾之处吗?
虽然我总觉得到处是遗憾,但我喜欢木船。正因为喜欢才做的,做好了一看,感觉还真不错。
---问题3
您对中国戏称“无印良品性冷淡”的说法是怎么看待的呢?
我并不认同这种说法。我觉得MUJI有MUJI特有的性感魅力。它与高级品牌所具有的性感魅力稍有不同,有人能感觉到,也有人感觉不到。应该说性感魅力是因时代、社会或人而有所不同的吧。观察一下最近的年轻女明星所穿的时装等,就会觉得它与过去好莱坞明星的性感魅力很不相同。因此,不能说谁好谁坏,社会就是这样不断地发生变化的。
---问题4
刚才您说过新宿店“过头了”,它与您自己心中的理想状态差距在哪儿或是哪些地方过头了呢?
无论干什么工作,我最重视的是“生活的气息”,例如我去地方城市逛早市,在那里可以看到各种蔬菜或鲜鱼,同时也有人们之间的交流。这就是生活的魅力,这是最能吸引我的地方。在日本是这样,在我去过的世界各国的各个地方城市也是这样。在那里可以深深地感受到生活的温暖;在那里可以随便买点东西,也可以喝点小酒、吃点小吃。我觉得这些才是给人生带来快乐的最重要的东西。
无印良品以销售商品为核心,这一点不用我说大家也明白。为了卖出去就要降低价格,去掉多余的东西。无印良品的咖喱价格为四百日元左右,从价格上来讲不算贵。为什么不能有一千日元的咖喱呢?不能有八百日元的咖喱呢?我们会这样考虑,大家也会这样考虑,但是为了控制到四百日元,大家花费了相当大的心血。如果是五百日元或八百日元的话就会不同,所用的材料和营销方法也会发生变化,但是因为有竞争,现在不得不卖四百日元。这不仅仅是无印良品所面临的问题。例如在车站吃碗面条,在日本花不到三百日元就可以吃到。那为何不能是五百日元或是八百日元呢?显然因为那样恐怕就卖不动了。不得不迎合这种已形成的社会观,我觉得这就是商业社会的一个缺点。无法超越某个社会已形成的一条标准线,我想这有些不对头吧。
名牌商品店的照明与无印良品店的照明有什么不同吗?
我觉得这与照明设计者的才能或能力有关,这不是我能评价的。不能说这个好,那个不好,之所以不同关键取决于设计的具体负责人付出了多大的努力和心血。
您对本次店铺的照明满意吗?
嗯,刚才我也说过了,我觉得7、8成满意吧。
您在设计店铺时最重视什么呢?
这个问题最难回答了。我最重视的是荡漾在那里的氛围吧。例如,酒吧等处的氛围是最浓厚的,有酒瓶、有威士忌、有客人。我也喝威士忌,但我不是冲着威士忌的名称或酒吧照明的强弱而来,而是冲着自己坐在酒吧中能够享受到的氛围而来的,氛围最重要。能感到惬意那才是最好的,如果感到不舒服,大概我就会早早离开吧。我想这就是设计的关键。
今后您对店铺的设计会如何变化呢?
其实现在就处于变化之中,我觉得理念所占的比例正在日渐增强。比如说,今天大家相聚的这一空间的室内装潢是否好,大概不能说好吧。它发挥着作用,但不能提供令人“心旷神怡”的感受,也不能让人觉得这个空间新颖独特。这种感受不是换换壁纸或在屋顶上装上吊灯就能提供的。中世纪时的房间,墙上不用壁纸,而是用木质材料等,屋顶上悬挂的是蜡烛吊灯,它们都曾让人觉得很气派吧。不过,我们却没有从中感觉到气派什么的。
我去欧洲地中海时,发现尼斯街上有一家酒吧,它并非建在海岸边,但店内的地面上却铺着沙子。我踩着沙子走到吧台前坐下后,店主大叔微笑着告诉我:“我们这里的沙子可不是尼斯的沙子呦”、“这里的沙子都是从对岸的非洲运来的”。据说地面的铺沙是从非洲一侧的摩洛哥或突尼斯附近装船运来。这话是否可信我不知道。不过这些话传达了某种诉求。“是吗?是摩洛哥人踩过的沙子啊!”,这个信息会悄悄地打动顾客之心。我觉得这种感觉对现代的空间来说最为重要。
日本购物中心等的兴建之地,已逐渐从以往的繁华地区转移到近郊。在那儿期待实现的还是当今社会上人们的价值观吧。新开发的地区吸引来男女老幼,“我们想来吃这个”,或是“这些东西经常吃”、“我穿这种衣服”、“我想买这个”……自古以来人们聚集到市场,才逐渐形成了街区城镇。在卑弥呼的《魏志倭人传》中曾对市场有过描述,从大约公元三世纪起在日本就出现了集市,对人们有很大的影响力。我想这些集市在中国更加繁盛。例如在公元前的秦始皇时代,大概在那时就在集市上有沟通了吧。从集市逐步形成市镇,或是说孕育了商业主义及商业社会的原型,这种状态绵延至今,我们应该珍视这些影响。
MUJI的店铺设计是否会在一贯的设计及风格下做有关地域特征的调整呢?如果有的话,请问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没有做调整。
<
>